《“一打三反”在白云 Revolution in Baiyun Village》(2013)
历史纪录片 发表于:2020-3-22 20:12|查看:982|评论:4|字体:小 中 大 繁体
“一打三反”在白云 (2013)
导演: 贾之坦
类型: 纪录片
制片国家/地区: 中国大陆
片长: 80分钟
1970年,我贾之坦19岁,当时我的村子发生了“反革命集团”案件。一场村民迫害村民的惨剧发生,先后有80多人被牵扯。 40年后,除了当事人偶尔提起,绝大多数在场者都沉默遗忘,更不要提之后出生的后辈了。因此,我决定以一个曾经的“在场者”和“沉默者”、但现在是“睁开眼睛”的人的身分展开调查。
一打三反是1970年文化大革命中中央的一个重要文件,即打击现行反革命、反贪污、反浪费、反投机倒把的一个政治运动。以这个文件为幌子,我们村子成立了一个以贾之修为组长的专案组,经调查审定在我村以杨官元为首的一个反革命集团。同时被牵连审查的有八十多人,吴于模、吴远优为此被迫害至死。我亲自目睹了那场运动,作为当时的我对这场运动是跟随、怀疑、徬徨,四十年后我终于明白了真相,为了村子的历史,为了冤魂,所以我拿起了摄像机。
贾之坦,男,1951年出生,湖南省石门县白云乡园艺场村村民,在家务农。2005年起开始参与草场地工作站村民影像计划,拍摄纪录片短片《采石场》,之后拍摄完成《我的村子2006》、《我的村子2007》、我的村子2008》、《我的村子2009》、《我的村子2010》、《“一打三反”在白云》、《我要当人民代表》(2013)等七部纪录长片。
Jia Zhitan, was born in 1950 in Yuanyichang Village, in China’s Hunan Province and he’s been a famer till now. In 2005 he joined Caochangdi’s Villager Documentary Project and completed a documentary short entitled “Quarry.” Since then, he has completed his a series of feature-length films: My Village 2006, My Village 2007, My Village 2008, My Village 2009, Investigate Jia Zhixiu (2012), I Want to Be a People’s Representative (2013)
纪录片可以改变社会吗?对中国农民贾之坦“老贾”来说,答案未必肯定,却值得努力实践。1951年出生的老贾,来自湖南省石门县白云乡鸡鸣桥村,是一位以种植柑橘维生的普通农民。
2005年起,老贾开始参与草场地工作站的“村民影像计划”。该计划为欧盟资助,由“中国独立纪录片之父”的吴文光带领,让普通村民开始拿起摄影机,摆脱主流媒体的诠释,尝试自己发声的影像计划。
当时有来自中国九个省份、共十位村民入选,他们皆未曾使用过摄影机,对“纪录片”的想像也仅止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专题,老贾就是其中的一位村民,也是时隔将近十年后,仍持续拍摄纪录片的村民之一。
如果看过吴文光导演的作品《亮出你的家伙》,必定会对老贾印象深刻。这个来自湖南的小农有着看待世事的童真、初生之犊不畏虎的创作精神,同时更有着一身牛脾气,常常和吴文光争执,挑战他的权威,甚至曾批评草场地工作站是一个黑工厂,吴文光是一个黑工头,让旁人看了好气又好笑。
然而,老贾的作品真如其人,直接、绝不虚假,固执,不轻易退让。创作于“村民影像计划”中的三部纪录长片《我的村子2006》、《我的村子2007》和《我的村子2008》,主题均涉及了村子里的公共大小事,包括了老人赡养问题、河水遭上游煤矿厂污染等,老贾拿着摄影机一一追踪,既蒐集证据,更要攻破当权者的搪塞。他不是客观的旁观者,而是直接与权力搅和的参与者、行动者,吴文光导演便这样形容老贾:“一个直接跳进现实河里的人,一个本能地把摄像机当作刺刀匕首之人。”
而老贾也这么说道:“记录村民的日常生活,历史意义是深远的。通过记录能替村民说话,还能为他们解决点什么,更是他们巴不得以的事儿。我是一个年迈六旬的村民,一当不了官,二发不了财,有生之年能为村民说几句话,帮助解决点什么,体现人生价值,这就是我最大的乐趣。”
2010年,“村民影像计划”告一段落,取而代之的,是由更多“八五后”年轻人投入的“民间记忆计划”。老贾的《一打三反在白云》和《我要当人大代表》也是“民间记忆计划”作品的一部分。
“民间记忆计划”同样是由草场地工作站所发起,鼓励并培育年轻的创作者,拿起摄影机回到日渐凋零的老家村子,将镜头对准村庄老人进行口述访谈,记录1959至1961年被官方称之为“自然灾害”的三年大饥荒。计划发展至今,已累积了上千人的口述访谈、逝世者名单、数百万字的田野笔记,以及超过30部纪录片、五部剧场作品。“民间记忆计划”曾受邀至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及国际重要艺术节展演,美国杜克大学图书馆更设立线上数据库,永久典藏这些口述历史。
“这是大队原来的一个食堂,见到这个房子我就想到吴于模的死……他家是地主出身,是管制对象,正因为这一点,无凭无故就把他说成一个‘现行反革命’,把他关押在这里,捆、绑、吊、跪,几乎是各种刑罚都用了,他受不了了,就上吊,就死了。”影片《一打三反在白云》伊始,戴着黑色鸭舌帽的老贾背对着镜头,凝视着眼前一处断垣残壁说著。
剧照
“一打三反”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个政治运动。“一打”指的是打击“反革命”,“三反”则指反对“贪污盗窃”、“投机倒把”、“铺张浪费”。该运动在短时间内判处许多人死刑、有期徒刑等刑罚,据统计约造成十万以上的非正常死亡人数。
“一打三反”当年在老贾的村庄也是沸沸扬扬,先后有80多人被卷进来,有人被关押审讯、被处以凌虐等私刑、被执行假枪毙,然而事隔四十多年后,这段历史却无人闻问。彼时19岁的老贾,曾经是一位“在场者”和“沉默者”,他决定“睁开眼睛”展开调查。
老贾带着摄影机采访了村子里100多位老人,并留下丰富的文字纪录。究竟“一打三反”的细节、内幕究竟是什么?村民与村民之间为什么相互残杀陷害?谁被整?谁带头整人?老贾的摄影机质朴而温柔地包容每一位亲历者的陈述,当记忆之门被打开,普通人得以言说,那些被压抑的历史疮疤方能摊开在阳光下结痂、痊愈。老贾的镜头并未批判,而是希望让后代牢记过去的教训,致力于现实的改变。《一打三反在白云》也获得了2013年北京独立影像展的纪录片奖。
Copyright © 2024-2025 All Right Reserved.
GMT+8, 2025-5-2 16:28 , Processed in 0.021356 second(s), 18 queries , Gzip On.
免责声明:本站仅为用户之间信息交流之媒介,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,本站服务器不储存任何音视频文件,所有内容包含图片的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。站内下载链接仅供个人学习交流使用,请于24小时内自觉删除,若用户非法收藏、传播或将资源用于其他商业用途,均与本站无关,所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使用者自行承担。如本站点所发布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第一时间联系管理员317379335@qq.com,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,并致以歉意!
联系管理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