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盗火者:中国教育改革调查》(2013)

历史纪录片 发表于:2020-3-7 23:30|查看:917|评论:0|字体: 繁体

盗火者:中国教育改革调查

盗火者: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盜火者:中國教育改革調查 (2013)

导演: 邓康延

主演: 叶开 / 周国平 / 郭初阳 / 钱理群 / 李玉龙 / 蔡朝阳 / 童蓓蓓 / 何易 / 邓康延 / 陈丹青 / 听雪 / 廖炜 / 张俐 / 吴文冰 / 曾杰 / 梁琛 / 金秋 / 李泽武 / 冼华 / 徐添 / 孙云晓 / 阮锦辉 / 李绪莲 / 于鸿磊 / 熊丙奇 / 杨东平 / 王会华 / 王国生 / 王久寿 / 董仁发 / 邓家庆 / 张小高 / 周云蓬 / 林何 / 周孝正 / 潘乱 / 申晓 / 王尚清 / 秦久惠 / 张鸣 / 晏鸿国 / 陈辉 / 李英强 / 洪华挺 / 阿飞 / 乔精一 / 汪鑫 / 江忠贤 / 聂圣哲 / 张山峰 / 汪斌 / 谢维 / 晏阳初 / 刘道玉 / 朱学勤 / 李鹏宇 / 王小妮 / 吕效平 / 张泽 / 陈伟 / 田天 / 罗征启 / 薛兆丰 / 朱清时 / 陈瑶 / 苏流溢 / 陈远 / 吴清辉 / 石少锋 / 刘雅菲 / 李雪 / 崔其升 / 徐利 / 张代英 / 魏勇 / 范美忠 / 杨玲燕 / 马小平 / 黄素珍 / 马前 / 邓白洋 / 纪群英 / 周维约 / 戴炯 / 王瑛 / 周剑光 / 郭慧清 / 周飞 / 樊阳 / 赵明 / 赵粒宇 / 吴刚 / 张中和 / 张健柏 / 凯瑟琳 / 秦玉尧 / 李庆明 / 张红 / 崔武 / 吴恒 / 欧阳简单

类型: 纪录片

制片国家/地区: 中国香港

语言: 汉语普通话

首播: 2013-09-09(中国香港)

集数: 10

单集片长: 30分钟

“盗火者”一词来自希腊神话,传说在宙斯统治之初,人类犹如地洞里的动物,没有感官,也没有火种,普罗米修斯则从太阳神处偷来火种,带给人间光明与智慧。自此,“盗火者”引申为变革的推动者。

《盗火者:中国教育改革调查》这部记录当下教育现状的纪录片,纵横跨越中国教育时空,聚焦了首都、特区、贫困区、普通城镇;教育家、特级教师、留洋学子、留守儿童;问题症结、利益冲突、不同理念、改革痛点;故事、人物、事件、观点;忧愤、反省、希望、行动……走访了约30所全国大中小学,采访50多位中国一线教师,访谈钱理群、刘道玉等近20位教育学家……于2013年在凤凰卫视中文台进行了首播。

总编导刘晓梅希望借《盗火者》来探讨“现行的教育究竟怎么了”。“人文教育”、“普世价值”、“现代公民”是她为《盗火者》贴上的三个标签。这十集纪录片中,《盗火者》将探讨教育公平、起跑线教育,高等教育改革等问题,落脚于钱理群的“现在所有的教育问题都归结到教育之外了”观点之中。

八零后编导陈歌负责这部纪录片中的《呵护童年》和《守望乡村》两集。陈歌说,如果不是在每一次拜访中见识到教育探索者的成果;如果不是从一片混沌中渐渐懂得提取自己想表达的观点;如果不是每一次被质疑后重新思考价值观,她可能还要走很长一段路才能看清自己所受的内伤有多重,才能醒悟教育原本可以多好。

“我庆幸有这样一次教育的启示,不是让我站在外面指责教育的沦陷,而是让我难得地走进自己的内心,开始清醒地面对自己。如果这样一部《盗火者:中国教育改革调查》也能让更多受束缚而不自知的人清醒一点,那便真是极好的。”

盗火者:中国教育改革调查

分集剧情

第一集:《重回人的语文》 

什么是语文?它不该是枯燥得让人想烧掉的课本,也不是考卷上的标准答案。语文是语言背后的思想和灵魂,它教会人如何成为一个大写的“人”。然而,今天的语文课,质量已经岌岌可危—— 

在上海,《收获》杂志主编叶开发现,女儿正在成为垃圾教材和病态课堂的受害者,他奋笔疾书,决心以一己之力《对抗语文》;在江浙,20多位一线教师自动集结,他们致力于给小学语文课本“挑错”、“找茬”,并自觉探索“现代公民理念下的语文教育”;在民间,学者们回到民国,向老课本汲取言语的力量和人性之美…… 

种种努力,都是为了恢复语文的本义——人的语文。 

盗火者:中国教育改革调查

第二集:《寻找马小平老师》 

2012年1月16日,深圳中学语文教师马小平因患脑癌去世,北大教授钱理群惋叹:马小平是他所识教师中“最具世界眼光”、“可以称得上教育家的人”; 

同年,官方组织的“寻找最美乡村女教师”活动在央视高调飘红,与此同时,由民间发起的“寻找活着的马小平”却在教育界引发了更深刻的感动。有评论说,“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寻找,耐人寻味”; 

马小平是谁?一个普通中学教师如何燃烧生命,照亮了他的人文讲堂?摄制组依次走过湘潭、东莞和深圳,学生、同事、朋友、女儿……众人动情的讲述中,马小平的形象渐次丰满,我们最终发现,他,正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师者。 

马小平走了,“活着的马小平们”正在走来,他们将带着我们的孩子找回人的尊严,找回教育的尊严…… 

第三集:《呵护童年》 

法国教育家卢梭说: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,就要像儿童的样子。 

华德福,一种源自德国的教育,一种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——没有作业,没有考试,它是学园、花园、菜园和家园,它“呵护孩子完整的童年”。 

九月,开学的季节,陪伴两个被体制教育折磨得疲惫不堪的孩子,杭州独立教师郭初阳走进成都华德福学校,为期一周的“试读”和“陪读”,孩子们将体验主流教育之外的另一种童年;而郭初阳,这个现行教育体制的质疑者,将为我们解读华德福教育的种种细节,并探寻它与主流教育接轨的可能性。 

孩子们是否会选择华德福?家长的选择又会是什么?无论结局如何,“还孩子一个美好童年”的命题,已经无可回避。

盗火者:中国教育改革调查

第四集:《天梯》 

一代一代的中国人笃信:知识改变命运。然而今天,寒门子弟藉以改换门庭的那道阶梯,正在发出断裂的声音—— 

他们,是5800万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弟;他们,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800万山乡孩子;在垄断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超级小学、超级中学的大门外,他们逐年流失,转而出现在田间地头,或者打工者拥挤的列车上;他们,是游走在城市边缘的蚁族群落,空有一张大学文凭,却既无力“拼爹”,又没能掌握起码的谋生技能…… 

究竟是什么,让寒门学子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狭窄? 

国家的转型在加剧,而个体命运的转型,却似乎陷入了停顿。教育资源的不平等,已成为中国社会不能承受之殇…… 

第五集:《守望乡村》 

乡村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。改变乡村落后的基础教育,恢复乡村文化生态,需要民间力量具体而微、坚韧不拔的长期介入—— 

在晏阳初的故乡,立人乡村图书馆在一所普通的乡镇中学扎下根来;在陶行知的故里,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向农家子弟敞开怀抱……他们不约而同地践行着陶行知、晏阳初们的信条:授人以鱼,不如授人以渔。 

眼下,他们能够改变的,或许只是一个孩子,一所学校,一个乡村;但是,他们不约而同地相信,欲温暖世界,必先擦亮一根火柴。 

守望乡村,让穷孩子也能仰望星空。 

盗火者:中国教育改革调查

第六集:《大学 大学》 

英国教育家怀德海说:在中学阶段,学生应该伏案学习;在大学,他该站起来,四面张望。 

2005年,诗人王小妮以一名大学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,在那些年轻的面孔上,她读到的是困惑、迷茫、贫乏、冷漠……12年的应试教育把他们压成了扁平状,他们缺乏常识、自私、现实,对周围世界漠不关心;严峻的就业形势压抑了他们的梦想,他们无力“站立”,更谈不上“四面张望”…… 

刘道玉、钱理群、陈丹青、张鸣、周孝政、熊丙奇……大学里的智识之士纷纷诉说体制之痛:官本位、学术腐败、钱权横行……,积习与流弊的漩涡中,人文精神消失殆尽。 

拿什么拯救你,我的大学?! 

第七集:《在路上》 

上世纪八十年代,樱花盛开的武汉大学,最早释放出中国高教变革的积极信号——学分制、双学位、贷学金……一系列闪动着人文、人性光辉的改革举措,让刘道玉赢得了“武大的蔡元培”的美誉; 

时隔20年,在举步维艰的泥潭中,中国高教改革的探索者再次出发了—— 

2012年9月,修成正果的南方科技大学正式开学了——当理想遭遇现实,朱清时,这个理想主义的校长能否将他领军的“去行政化”改革进行到底?被打上“试验”标签的莘莘学子们,如何开始他们全然不同的大学生活? 

珠海联合国际学院,一所潜水七年的“内地与香港合办大学”近日浮出水面,许嘉璐评价说:“UIC已经跃升为清华、北大级的大学”;校长负责制、教授治校、全英文教学、浸会大学的文凭……“洋大学”的冲击波,能否对内地高校产生“鲇鱼效应,”倒逼国内的高校体制改革? 

盗火者:中国教育改革调查

第八集:《课堂风暴》 

没有讲台,老师“靠边站”,学生三五成群簇拥在黑板前,边写边讨论,教室门洞开,参观者络绎不绝——偏居鲁西南乡村的杜郎口中学,一度因教学质量太差险些关门,如今却以独特的“学生自主课堂”闻名教育界。 

专家评论说:“杜郎口模式”是课堂模式的革命性变革,是素质教育的希望之路;质疑的声音说:杜郎口并未摆脱“应试”的窠臼。 

在民间,“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”宣称要“点燃思想的课堂”,在各自的教室里,一线教师们掀起了一场不同于杜郎口的学习的革命; 

体制并非铁板一块,或许,此起彼伏的课堂风暴,将为中国教育吹出一片明朗的天空。 

第九集:《在家上学》 

面对教育的现实困境,有人迎战,有人妥协,有人则选择逃离。 

有这样一群孩子,他们无需去学校,客厅是他们的教室,父母是他们的老师,他们自主安排时间和课程,他们中的大部分,不打算参加国家统一的中考和高考;而在现代版的私塾,“中西合璧”的教育正在打造着另一批孩子,私塾的开创者,多半是“在家上学”的成功者,他们认为,他们的成功可以复制。 

支持者说:在家上学有利于个性培养;反对者说:孩子需要朋友,独自在家无法实现“社会化”;有关部门说:在家上学违反教育法;教育专家说:社会应让在家上学合法化…… 

无论如何,在民间,形形色色的新教育正在生长。它们的未来,或许远比我们所能理解的更丰富,更深远…… 

第十集:《公民》 

美国现代公共教育运动之父霍拉斯曼说:建共和国易,造就共和国公民难;有识之士指出:缺乏公民意识,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。 

在西方主流社会,公民课程已经运行了几百年;在中国,1949年之后,公民教育戛然而止。 

2012年,在深圳,央校校长李庆明突然被“下课”,他在央校的公民教育实践,吸引了舆论的眼球,也让他备受争议;在南京,律师崔武走进校园,以一只苹果为道具,向小学生们诠释“公民”的内涵;在上海,复旦大学研究生吴恒利用互联网,一次一次向公众演绎着“公民责任”的空间…… 

公民教育,何时堂而皇之地走进中国的中小学校?

盗火者:中国教育改革调查

资源下载

VIP精品资源:VIP下载页

如资源失效请回复说明,管理员通常会在24小时内补源 【帮助中心】
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纪录公园立场。


关于我们|小黑屋|纪录公园

Copyright  © 2024-2025 All Right Reserved.

GMT+8, 2025-5-4 09:49 , Processed in 0.020678 second(s), 18 queries , Gzip On.

免责声明:本站仅为用户之间信息交流之媒介,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,本站服务器不储存任何音视频文件,所有内容包含图片的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。站内下载链接仅供个人学习交流使用,请于24小时内自觉删除,若用户非法收藏、传播或将资源用于其他商业用途,均与本站无关,所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使用者自行承担。如本站点所发布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第一时间联系管理员317379335@qq.com,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,并致以歉意!

寰俊
联系管理员

返回顶部